【文化评弹】舞剧《徽班》展现人性悲情

原本望文生义,以为舞剧《徽班》又是一部讲述“徽班进京”的舞台作品,与此前的类似作品是同样的剧情和套路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《徽班》的编导并没有展现徽班历史上最为鼎盛的那个阶段,而是有选择地表现了民间戏曲艺人的种种艰难和无奈。在大时代中,小人物的命运往往被忽视,如果只是展现戏曲辉煌时期的伶人故事,那会让观众只关注人物命运中光鲜的那一面,而这样的角度却很难打动人,因为作品中缺少人性的力量。

《徽班》的主要角色不过三四个,但都有各自鲜活的人物性格,又恰好与戏曲角色对应——“武生”、“花脸”、“女旦”、“男旦”,编导将舞蹈语汇和戏曲元素穿插恰到好处。对于男主角“武生”而言,舞台上的豪气干云与生活中的困窘落魄是穿插在一起的,这种现实与梦境的背离,使这个舞台上的盖世英雄难免英雄气短,一再选择屈膝、退让、躲避,才导致命运的悲情;而“花脸”的兄弟情深、“女旦”的为戏沉醉、“男旦”的痴狂险毒,也都在“武生”身上投射出来。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伶人的爱恨情仇,《徽班》选择这个角度去呈现剧情和人物命运,本身就是编导独具用心之处,而人物的选择也体现了主创人员的思考:人物不必大而化之,各有特点就好。

其实《徽班》的剧情并不复杂,但将徽剧的特点更加突出,使全剧围绕戏曲舞台而展开,并用各种形式来展现戏曲之美。在几段群舞中,看客的扇子舞、徽女的灯笼舞、丑角的练功舞都可属神来之笔,而中国戏曲本身的舞台风格也被沿用在舞剧舞台上——舞台上的道具极少,仅有几块展现徽州水乡和戏班的背板而已,使全剧节奏紧凑而无臃肿感。